颐养天年延青松之寿,智慧养老享科技之福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攀升,为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需求,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应运而生。为深入贯彻《“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了解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意愿及利用率情况,推动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新模式,7月17日-7月20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组成的银发科技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张黎明的带领下开启了本次智慧养老社会实践之旅。
开启暮年幸福之门,助力银发科技发展
——武汉市武昌区杨园街四美塘社区众成颐家养老服务中心
7月17日,银发科技实践队来到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武汉市武昌区杨园街四美塘社区众成颐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该站,实践队成员以参观、了解智慧养老基地为主,在中心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该智慧养老基地的养老服务模式,了解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普及有关智慧养老的知识以及政策,切实助力智慧养老发展。
实地探访,延伸智慧养老知识
实践队跟随负责人来到了杨园街道智慧养老信息中心。中心负责人详细地为队员讲解了杨园街道智慧养老管理平台的“一库、一中心、一平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队员们对于杨园街道智慧养老中心的老年人总量、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三助一护”服务工单以及智慧养老适用场景有了深入的了解。接着,实践队参观了杨园街道的一体式“智慧养老”模拟房间,接触到了非接触生命雷达、便携式紧急呼救按钮、智慧养老监护仪等设备和社区正在引进的一系列新型智慧养老智能设备,对杨园街道的辐射式养老服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沟通交流,了解智慧养老情况
参观后,实践队员通过访谈的形式和中心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交流。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杨园街四美塘社区众成颐家养老服务中心占地约2500㎡,为了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养老中心建设兼具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功能,为签约的失能失智、半失能失智居家养老老人配备智能化床垫、血压仪、智能手环等人工智能产品,实时传输数据建立老人健康档案。中心同时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配备送餐服务、家庭保洁、健康管理、智能手环、居家互联网安全监控等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从衣食住行多方面为居家老人提供智慧化生活照料方案。
开展宣讲,推广智慧养老应用
对该养老服务中心的大致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后,大家为杨园街道的老年人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宣讲会,为老人们科普智慧养老的最新设备并讲解相关政策,希望能够使智慧养老普及更加高效,助力实现健康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在宣讲会上,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也用亲切的武汉方言为老人们演示了中心的智慧养老设备,带领老人们直观感受智能手环的实用性,现场的老人对于智慧养老设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情系桑榆晚晴艳阳,助老为老温暖夕阳
——江汉区民权街道王家巷社区
经过前一日的寻访,实践队认为目前智慧养老推广阶段的痛点在于大众对智慧养老的了解程度极低,亟需大幅提升。因此7月18日,银发科技实践队来到江汉区民权街道王家巷社区,开启了本次实践的知识普及阶段。
智慧助老,与数字时代同轨
在王家巷社区负责人的帮助下,实践队成员为当地十余名老人进行了关于“智慧养老”宣讲,从国家政策推行到各种智能设施、数字平台。智能手环、智能拐杖、扫拖地机器人、自动报警器……,这些智能产品操作简单、界面友好,便于老年人理解和操作。通过这次宣讲活动,实践队帮助老年人了解到智能技术的好处,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队员们期望能由此为社区老人更好的享受智能化服务提供帮助和支持,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问卷访谈,了解老年人现状
通过发放问卷,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年人大多为高龄老人且独居,膝下子女外出工作,年龄最大的奶奶已经超过九十岁,他们退休前在银行、公安、航空部门工作。在手机使用方面,爷爷奶奶们说自己能够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帮助,但是仅限于基础简单的操作,对于各类平台和软件APP的使用较少,需要寻求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这会让他们感到很难适应和无力感,这也阻止了新技术、新产品在老年群体的应用和推广。
抓住痛点,满足养老新需求
在询问有关“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使用意愿时,一位奶奶说道:“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果推广我们当然欢迎”。但是也有老人会有怀疑和顾虑,“这些智能产品会一直更新换代,刚买上可能就会有更好的替代”。同时,对于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养老产品,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让老人实现自行操作,一些智能设备对于方言不能识别,还有的产品功能过少并不能满足老人需求,因此更好的推广“智慧养老”,需要更加适老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养老方式选择上,有几位奶奶提到自己接到过附近养老院的电话,但是高昂的住院费用让她们望而却步,大多老人也表示希望能够居家养老。而对于当前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不少老人表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行动不便,很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上门服务,例如上门送餐、洗浴等,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老年人接受度的提高,才是推行“智慧养老”的关键所在。
展望未来,智慧养老正当时
武汉较早开展了智慧社区养老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已经建设并应用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各级政府和民政系统都非常重视养老工作,大多数项目投入规模比较大,大部分智慧养老平台都提供了以信息化呼叫中心为依托,通过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式,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生活照护、精神慰藉、诊疗康复等多种便民服务。据了解,武汉市计划于2023年创建10个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社区,服务社区、农村老年人的基层点位将越来越多。切实推进“9073”养老模式,即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服务养老,90%的老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实现居家养老。
“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能够有更幸福的老年生活。”这是每一位老人的心愿,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所在。推进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探索融合发展路径,让养老服务覆盖更有广度、服务更有温度、保障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