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常乐,男,汉族,山西晋城人,生于1954年7月,新闻大专,无党派人士,主任记者副高职称。
程常乐酷爱写作,尤其热爱写新闻。上中学时,担任校报主编的他,就立志将来当一名记者,但高中毕业后却回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苍天不负有心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晋城市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才,不论身份和所有制。他一个农民的儿子、农村户口的人,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被破格录取,从而圆了他的“记者梦”。
在岗工作43年,专职从事新闻工作36年,先后任镇通讯组组长、《晋城市报》社要闻版负责人之一、泽州县委通讯组副组长、泽州县新闻办副主任等,同时还兼任中国科技报泽州记者站站长、山西科技报泽州记者站站长、太行日报泽州记者站副站长、市文史委委员、县文史委副主任,还兼任《太行日报泽州版》主编2年,晋城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两届6年,市政协委员15年,县政协常委18年等。
专职从业新闻36年中,不怕苦不怕累,辛勤采访写作,在国家省市县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新闻作品6000多篇,荣获各种荣誉表彰证书超100个。他是县、市和晋东南地委表彰的“劳动模范”,是县、市“模范政协委员”,是晋城市委表彰的“特等模范通讯员”,是晋东南地区表彰的首批“新长征突击手”,是《山西日报》连续五年模范通讯员奖章获得者,是省总工会等联合表彰的全省“讲理想比奉献先进个人”。《试论贫困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论文,荣获中共中央党校《宝典》一书优秀论文二等奖,荣获泽州县科技成果重奖。
程常乐作品赏析:
几回回梦里回——
程常乐
老屋,是我童年时代和读书求学阶段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地方;
小院,是新修的,是成家以后我和妻子与孩子们居住的地方;
凤苑,是迁到城里以后全家人定居的地方。
离家在外的游子,想念家人,想念家乡,经常在梦中回到这些地方。
一、回老屋
几回回梦里回老屋,岁月返到童、少年—
房后土堆夺江山,东河沟里捉螃蟹。
两只猫死办出殡,悲伤难过泪满眼。
卤面吃香倒煤油,梁上偷吃干馍片。
小时头上害有疮,母亲天天洗半夜。
煤油灯下二百天,诚心换来疮不见。
六岁拜年姥姥家,人小硬要擓大箢。
父母不让跺脚哭,雪天摔倒撒了面。
中秋月儿大又圆,伙伴们聚集前头店。
拔河捉迷藏讲故事,只玩到月亮上中天。
美丽传说传说美,牛郎织女七夕见。
葡萄架下听对话,失望而归成笑谈。
父母重视学文化,七岁送到一年级。
老师讲课注意听,点点滴滴入心田。
放学回来做作业,拿上小凳坐窗前。
村里读到四年级,高小去到下犁川。
一九六五上初中,难忘父亲卖柴九毛钱……
次年赴京当代表,人生大喜第一件。
十月一日国庆节,天安门前受接见。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个不差全都见。
就是从老屋送出门,第一次走出大山见世面。
二、回小院
几回回梦里回小院,一切依旧如从前—
大女儿下米撒满地,儿子晨醒诵诗篇。
铁锅吟唱火苗旺,“万里雪飘”“南飞雁”。
小女儿年幼不怕虎,拦车跳到路中间……
孙子孙女绕膝转,爷爷奶奶笑开颜。
妻子做饭又看孩,晚上灯下忙针线。
镇里上班回到家,三个孩子围身边。
都要争着让我抱。芳、广两边枝中间。
孩子可爱责任重。深感担子沉甸甸。
土地承包都上阵,拐归半夜摸黑天。
人口增加收入少,“三养两种”克艰难。
七人一心朝前走,艰苦创业苦也甜。
北大校园立下志,市报招聘得梦圆。
一九八四喜事多,破格录取为首先。
终于迎来大转折,冲天蒸火万头鞭。
春风笑语满小院,快乐除夕开心年。
功劳首当记改革,巨变有根水有源。
迁居城里出发地,程家从此开新篇!
三、回凤苑
几回回梦里回凤苑,全家人文苑大团圆!
进城以后走过的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蛟龙金凤出大山,个个辉煌捷报传。
身为程家领头人,牢记初心不改变。
拼搏奋斗写人生,再苦再累心里甜。
荣誉证书超百个,发表作品六千篇。
三个孩子上大学,学成归来都接新闻班。
均获省级以上奖,都是独挡一面挑重担。
“三燕”竟飞唱大戏,青出于蓝胜于蓝。
贤妻精心搞后勤,剪贴作品存档案。
“文明家庭”上红榜,“记者之家”美名传。
“中华新闻”有报道,省市县报发头版。
泽州公园记者柏,傲然屹立一景观。
孙辈三个雨后竹,续写辉煌人人赞。
孙子外孙女上大学,外孙全省“好少年”。
外孙女巾帼露头角,入选京都“青马班”。
孙辈仨竟获一等奖,奖章、证书金灿灿。
相比三十八年前,天翻地覆沧桑变。
青山叠翠梦成真,花开满园果满园。
家人互勉多努力,新征程上作贡献!
写于2022年1月25—30日
农历牛年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八
注 释
1、“两只猫”:童年时家里养了一黑一白两只猫,很可爱。因吃了吃药的老鼠死了。我和小伙伴们敲锣打鼓(玩具锣鼓)为它们办理出殡,冒雨进行了掩埋。
2、“前头店”:地名。与我们的程院挨着。
3、“成笑谈”:小时候老人给我们讲牛郎织女故事时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10点以后夜深人静,到葡萄架下还可听到他们俩人见面后的谈话声和哭泣声。儿时的我们便真的到一个葡萄架下去听了,结果失望而归。长大以后才知道,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即使是真的,银河系距地球x万公里,有也听不到啊!于是,我们此举成了这个美丽传说故事的美丽笑谈。
4、“九毛钱”:家里当时的盐和煤油都用完了。父亲把厕所上搭的葫芦架拆下来,打理了一担柴,到县手管局在我村办的犁铧社卖了九毛钱,计划用来称盐和打煤油。那天下午我从学校回去要伙食费,欠司务上恰好也是九毛钱。当我说明回来的意图,父亲不加考虑的就从身上掏出这九毛钱给了我。宁可家里吃没盐饭和“黑圪摸”,也要保证我在学校的用钱。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一下子懂事了许多,学习上更有了动力。
5、“当代表”:1966年9月底,各省根据中央指示,都组织了中学、大专院校师生代表团,赴京参加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17周年纪念大会,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检阅接见。我有幸入选,是山西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6、 “大女儿下米撒满地”:大女儿四五岁时,每当家里做饭要下小米,她总是要抢着去取米。那个扁圆形的铁皮盒子她端不平,也总是从米缸到炉台,金黄色的小米撒一路。
7、“铁锅吟唱火苗旺”:“铁锅吟唱”,指炉台上蹲的饭锅水开了以后的响声;“火苗旺”,指炉火中上下跳跃的火苗。
8、“万里雪飘”“南飞雁”:“万里雪飘”和“南飞雁”,分别指儿子朗诵的毛主席写得《沁园春·雪》和《清平乐·六盘山》词;
9、“土地承包”:1978年底,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破除生产队体制,对土地”’承包到户即“大包干”。首先解决人的温饱问题。
10、“拐归半夜摸黑天”:“拐”,村里一个地名,亦称“拐地”,距村较远。因走到山头又拐回去了故名。我家当时有二亩承包地就在那里。1983年秋的一天,我和妻子领着两个大点的孩子在那里干活,准备第二天犁地种麦。干完活后天大黑。我俩和孩子互相搀扶着、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走,到家就半夜了。
11、“三养两种”:指养猪、养鸡、养长毛兔和种桐树苗、种红果树苗。
12、“市报招聘”:1984年,晋城市(县级)创办《晋城市报》。市委市政府大胆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农村户口、农民身份的考生,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破格录取。
13、“出发地”:全家人1989年迁居城里,就是从小院离开的,小院是出发地。
14、“文苑”:是朋友们对我们在凤苑小区居住的单元房的称谓。
15、“三燕”:指三个子女。因名字中都有一个“燕”字,称为“三燕”。
16、“文明家庭”:我们家被评为全县全市文明家庭。
17、“记者之家”:此称谓来自社会上对我家的赞誉和记者们对我家的报道。一度时期,全家就有四人专职、一人兼职从事新闻工作。
18、“中华新闻”:指《中华新闻报》。
19、“省市县报”:指《山西日报》《太行日报》和《泽州报》。
20、“记者柏”:2000年中国首届记者节这天上午,我全家人在市区泽州公园栽下一棵柏树,取名叫“记者柏”。
21、“好少年”:外孙被表彰为“山西省好少年”。
22、“孙辈仨竟获一等奖”:孙子参加一课题研究组,论文被国家管理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外孙的一篇赞颂改革开放的征文荣获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外孙女《对联中的家国》一文荣获北京市“听亲人讲四史征文”活动一等奖。
23、“青马班”:北京市从全市在校大学生中选拔50人为“首都青年大学生马列主义研究班”(简称青马班)学员,外孙女入选其中。
24、“青山叠翠”:这四个字是我请书法家段生龙为程家小院大门门头上题写的横匾。“青山”,喻指程家人;“叠翠”,喻指一代代的程家人都是好样的,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四个字寄托着我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