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工业副产氢为源,重构零碳工业新范式
湖北,2025 年 6 月 6 日—— 近日,氢成绿动新能源(武汉)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中国首台套国产化率高达95%的 350kW 氢内燃机发电机组完成研发并投入商业化运营。该机组由华中科技大学、玉柴动力与氢成绿动新能源联合研发,依托工业副产氢资源,以97% 纯度工业副产氢直供技术突破,实现单机年减排 1362 吨二氧化碳的行业标杆级能效表现。
此次投放不仅标志着中国氢能装备国产化进程的里程碑,更通过 “隔墙售电 + 微电网” 创新模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 “工业副产氢闭环方案”。
诚邀共建、见证零碳未来:氢成绿动新能源(武汉)有限公司首台套氢内燃机发电机组投放仪式将于2025 年 6 月 6 日 9:30于武汉举行举行。
氢成绿动新能源(武汉)有限公司 COO 杨雪峰:“我们不仅推出了一台设备,更开辟了一条工业低碳转型的新路径。氢成绿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工业副产氢与高耗能场景的循环链路—— 将原本被放空的废气转化为清洁电力,让每一方氢气都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真金白银’。
氢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氢成绿动愿与产业链伙伴携手,以‘工业副产氢 + 氢内燃机’模式,为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一、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国速度
1. 工业副产氢直供技术颠覆传统路径
氢成绿动 350kW 氢内燃机发电机组突破行业技术瓶颈,直接适配 90%-97% 纯度工业副产氢(如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场景尾气),通过动态燃烧控制技术实现氢浓度波动下发电效率偏差<2%。相较于中关村道依茨项目需提纯至 99.99% 的技术路径,该机组可直接消纳工业废气,省去 40% 提纯成本,同时避免每年超 300 亿立方米副产氢放空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负担。
2. 能效跃升工程改写行业标准
-
热效率达 45%:融合超稀薄燃烧与四级废气涡轮增压技术,较传统燃气机组提升 15%,每标方氢气多发电 0.8kWh;
-
综合能效突破 90%:搭载冷 – 热 – 电联供系统,余热梯级利用可同步满足园区供暖、制冷需求,较单一发电模式节能 40%;
-
快速响应能力:分钟级负荷调节速度,可支撑风光发电渗透率提升至 35%,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的核心组件。
3. 全产业链自主化的中国智造
作为国内首台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内燃机发电机组,其核心技术源自华中科技大学燃烧学团队 40 余年技术沉淀,玉柴动力提供工业级可靠性验证,氢成绿动完成工程化集成与商业化落地。关键部件如耐氢脆陶瓷涂层活塞、多燃料自适应喷嘴等实现 100% 国产化,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二、经济与环境效益:数据印证绿色生产力
1. 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测算(10 年维度)
-
设备与维护成本:50 万元购置成本 + 37.5 万元维护费用,合计 87.5 万元;
-
发电收益:年运行 6000 小时,总发电量 1173 万度,按 1 元 / 度内售电价计算,收益 1173 万元;
-
购电成本节约:对比浙江工业高峰电价 1.2 元 / 度,节省 234.6 万元;
-
综合净收益:若副产氢原被放空(零成本),10 年净收益达1085.5 万元;若需计入 1 元 / 标方机会成本,净收益仍达113.5 万元,5 年内即可收回设备投资。
2. 碳减排与资源循环价值
单机年减排量:1362 吨 CO₂,相当于 7.4 万棵成年树木年固碳量,替代柴油发电可减少颗粒物、氮氧化物排放超 90%;
-
资源循环规模:若全国 10% 工业副产氢(450 万吨 / 年)用于氢内燃机发电,年减排量可达 500 万吨 CO₂,相当于三峡电站 2 个月总发电量对应的减排潜力。
三、应用场景:重构能源供给新生态
1. 隔墙售电激活绿电交易
依托国家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政策,氢成绿动机组可实现 “即产即销”:
-
点对点交易:在化工园区内直接向用能企业售电,电价较电网低 10%-15%,同时省去 0.2 元 / 度输配电成本;
-
跨区域协同:通过省级电力交易中心结算,突破 “自发自用” 限制,提升绿电消纳效率。
2. 微电网系统赋能工业脱碳
作为 “多能互补、动态平衡” 的复杂网络节点,该机组可:
-
提升供电可靠性:在电网故障时自动孤岛运行,保障医院、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连续供电;
-
优化能源成本:通过 “光伏 + 储能 + 氢内燃机” 智能协同,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用能成本 5%-10%;
-
适配多元场景:已在湖北某化工园区实现年 50 万标方废弃氢气转化为 800 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同步满足 20 万㎡建筑供暖需求。
从 “废气直排” 到 “零碳发电”,氢成绿动 300kW 氢内燃机发电机组的投放,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场能源革命。依托工业副产氢资源,通过 “隔墙售电 + 微电网” 创新模式,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氢能工业化路径。这场由武汉点燃的绿色变革,终将照亮全球工业脱碳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