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激发公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为紫砂技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我们将依托 “三下乡” 活动平台,开展宜兴紫砂文化宣传项目。本次项目旨在以非遗传承为核心,通过文化赋能、技艺传播、产业联动,实现 “保护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培育文化自信” 的多元目标,让紫砂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一支由上海立达学院23级与24级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共同组成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设计赋能的责任感,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团队成员汇聚了不同年级的设计新锐力量,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创新的设计思维以及对传统工艺的探索热情。本次实践,我们将深入紫砂文化腹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参与紫砂制作体验等方式,沉浸式学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精湛技艺精髓。我们旨在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探索紫砂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与传播路径,思考如何用青年视角和设计语言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
肩负青年使命,我们立志成为紫砂文化的学习者、记录者与创新传播者,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创意点燃传承薪火,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新生!
龙窑溯根源
——追溯龙窑根脉,触摸历史温度
首日,团队来到前墅龙窑。这座承载着数百年烧制记忆的龙窑,以其独特的柴烧工艺,见证了紫砂从泥到器的蜕变历程。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龙窑的构造,聆听匠人讲述龙窑烧制的火候把控与古法技艺,深刻体会到传统烧制工艺中蕴含的智慧——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先辈对材料与火候的精准把握,这正是紫砂非遗最本真的历史温度。
窑身漫步,我们还看到了窑工们曾经揉泥的石臼、码放匣钵的架子,甚至能在窑壁上摸到因高温而凝结的釉泪。“龙窑烧窑全凭经验,火候、时间、柴薪都得拿捏精准,一窑好货背后是几十年的功夫。”向导的话让我们明白,紫砂非遗的传承,从来不只是技艺的复制,更是匠人对“泥与火”的敬畏与默契。在龙窑展示馆里,从明代的粗陶片到现代的紫砂精品,一件件展品串联起紫砂从实用器皿到艺术瑰宝的演变,也让我们读懂:所谓非遗,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生生不息。
文博漫步
——徜徉文博之间,感知文化脉络
次日清晨,团队走进紫砂博物馆,玻璃展柜内,一件件珍品如时光的切片:明代时大彬的“圈钮壶”以极简造型诠释“大道至简”,清代陈鸣远的“南瓜壶”将自然意趣融入方寸之间,近代作品则在传统器型中悄然注入生活美学。讲解员指着一组民国茶器说:“紫砂从宫廷雅玩到百姓茶席,始终跟着时代生活走。”午后漫步古南街,两旁手工作坊里,老匠人正用传统“镶身筒”技法制壶,隔壁年轻艺人则尝试在壶身雕刻现代插画,传统与当下的碰撞,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市井烟火中的生动脉搏。
大师传匠心
——以匠心守正,以创新致远
8月12日上午,“紫”定能行团队拜访了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范建军大师,范大师师承中国陶艺大师“鲍志强“大师,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陶瓷评比,屡次拿下工艺美术,紫砂精品大赛金奖,其作品被不同省级博物馆收藏。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2000年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称号。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合作出版《紫砂壶制作技法》一书。不仅如此我们还了解到其家庭也曾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成为无锡宜兴紫砂人家中唯一受此表彰者。
“紫砂承载的东西比其他的陶瓷器皿来说,要更多一些,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 壶腹轻旋,茶汤似金丝坠入白瓷。水线如弦,在盏底漾开温润的涟漪,热气托着茶魂袅袅升腾,范大师由此缓缓讲述。
提及年轻一代对紫砂的创作与传承,队员们问范大师是否会有什么期望。范大师坦言:“现如今很多年轻人有创新,但是更多还是没有脱离传统。”他为队员们展示不同壶型,八百年传承的造型广受喜爱,却也导致其功能与设计没有得到极致的创新,而完全艺术性的设计又失了紫砂壶最重要的功能性——“紫砂的最关键,它是一个功能也少不了”。面对科技冲击传统文化的担忧,范大师从容回应“我们不惧怕这种所谓的科技进步,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辅助。”他告诉队员们AI与3D打印等先进技术无法完全独立完成最终的作品:“传统工艺或许消亡,但精髓永存——紫砂传承的本质正在手工制作。”
对比瓷器冷艳之美,他诠释紫砂的温润灵性:“紫砂有温度,你对它付出,它便反馈于你。束之高阁则失其魂,唯有使用中交流,方见蜕变。
“紫砂壶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通过它,让大家直观地触摸和理解背后的文化底蕴。”
同时我们也拜访了国著名工艺美术师葛烜,葛大师同时担任江苏省陶艺专委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担任《宜兴紫砂》副主编。
“器为茶生,茶因器显”红茶与紫砂壶同根溯源于宜兴,有着独特的共生”茶香幽远,随着葛大师手中琥珀色茶汤的流转,缓缓讲述着宜兴红茶与紫砂壶的共生。壶吸茶香,紫砂壶结构所制会吸附茶香而宜兴红茶则会更加醇厚,更显饱满。与之相生宜兴红茶对紫砂壶的淋壶与茶锈更能使壶温润存香。壶纳茶魂,柔化其锋,茶哺壶魄,润泽天成。
在品尝过葛大师手中润婉白茶后,团队连线了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曾松旺大师,他是高级评茶师、茶艺师,深耕茶行业多年,屡获白茶赛事大奖并担任多次赛事评审,拥有白毫银针“茶王”称号。
曾大师讲述自己曾在全国各地展会推广白茶,为政和县政协、党校等地开展白茶知识与工艺讲解。同时带着我们的团队成员们前往了茶田亲身体验,以非遗技艺匠心制茶,用最纯粹的真心,认真对待从茶叶的生长到采摘,采摘到成品,坚持古法制茶。
深耕农田的同时,曾大师也致力于帮助当地的茶农改善生计,他说“优质的茶叶离不开好的土地,更离不开那些辛勤的茶农。”于是每一片茶叶都带着匠心,纯粹与勤劳诞生。
从青芽初绽到成茶入盏,全程以非遗匠心守护每一环节,用赤诚诠释从土地到茶席的虔诚。
创新寻路径
——从旁观到参与,触摸技艺温度
行程第四天,陶二厂美术馆的展品颠覆了成员们对紫砂的想象:有的作品以扭曲的壶型表达“流动的时间”,有的将紫砂与金属、玻璃结合,拓展出茶具之外的艺术形态。“这不是‘离经叛道’,是让紫砂走进当代艺术语境。”馆长的话引人深思。
午后,团队成员围坐于工作台前,在匠人指导下尝试制作紫砂杯:揉泥时要感知泥土的“油性”,拉坯时需与旋转的轮盘形成默契,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当亲手捏出的粗坯在阳光下泛着哑光,成员们更懂了:机械化生产可以复制外形,却复制不了手工里的温度与思考——这正是传统技艺在当代的不可替代性。
直播连古今
——让非遗乘着数字翅膀飞翔
上午,团队成员先是到访了黄佶老师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紫泥特有的温润气息。案台上,揉练得均匀细腻的泥料泛着哑光,墙上悬挂的“守正创新”匾额格外醒目。传承人指尖翻飞,演示着“打泥片”“镶身筒”等传统技法——看似简单的捶打,每一下都凝聚着对泥性的精准把握;壶盖与壶身的严丝合缝,藏着数十年打磨的手感与经验。
“一把好壶,要经得起泥料、工艺、火候三重考验。”传承人拿起一把刚完工的“仿古壶”,壶型简练却暗藏弧度变化,“现在年轻人喜欢新设计,但传统技法不能丢,那是紫砂的根。”工作室角落,既有复刻的明清经典器型,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作品,传统与当下的碰撞,让我们读懂非遗传承的真谛:不是固守旧法,而是以匠心为笔,在时代土壤中续写新篇。
这场探访,让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紫砂的温润,更是传承者对技艺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担当——这正是非遗生生不息的密码。
下午,一场“紫砂非遗直播间”在古南街开播。镜头前,团队成员举起龙窑烧制的茶杯,展示柴烧特有的“落灰釉”;邀请老匠人现场演示“推墙刮底”技法,讲解“为什么手工壶更养茶”;年轻成员则用弹幕与网友互动:“猜猜这把壶的泥料来自黄龙山哪个矿口?”两小时直播吸引上万人次观看,有网友留言:“原来紫砂不只是‘老古董’,还能这么潮!”这场直播如一座桥梁,让千年非遗走出江南一隅,在数字时代收获了更多年轻“知音”。首场直播团队小伙伴们累计获赞2w加,累计在线人破百人。
五天行程落幕,团队成员的行囊里装满了亲手制的紫砂坯、大师签名的作品集,更装满了对非遗传承的思考:从龙窑柴烧的古法坚守,到美术馆的跨界探索;从大师的“守正创新”,到直播间的数字传播,紫砂非遗的生命力,正在于它既能扎根传统土壤,又能向着时代生长。这支年轻的团队将带着此行的感悟继续前行——传承非遗,不仅是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让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相遇,让紫砂的温度,温暖更多人的日常。
古窑依翠峦,薪火脉相延。
紫泥承古韵,抔土续遗篇。
手作凝匠心,文脉代相传。
明朝茶烟起,再品紫砂缘。
(朱姝妍 孙雨欣 尹心怡 邓皓月 杨雨馨 钟煜昂 沈兆博 须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