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七月,烈日当空,南京师范大学“丹青颂红史,画卷忆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实践调研,传承红色基因,复兴红色伟力。
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主城南部中华门外,是一个高约100米、长约3 000米的山岗。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天神,落花如雨,由此得名。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地名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浸满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无数英魂长眠此地,成为一段沉痛的记忆。
图为团队参观纪念馆
迈入陵园大门,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骄阳似火,但前往忠魂亭的路上却碧树成荫,参天的松柏为来往前来瞻仰先烈的游人提供荫蔽。拾级而上,团队依次参观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英雄纪念碑、烈士就义群雕等景点。团队先来到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烈士遗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团队还在馆内遇到了新生代小小红领巾讲解员,并于他们交流互动,了解孩子们对南京红色文化的看法与感想。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南京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同学,她口齿清晰、讲解生动流利,正绘声绘色地讲述邓中夏同志的革命故事。听她讲完后,团队成员对其进行采访,她表示,这次亲自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感受颇深,馆内众多还原的真实场景令她深感悲痛。先前只是略知一二,但在了解邓中夏同志的故事后,她被邓中夏革命烈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深深折服,并决心要讲好这个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图为团队参观纪念馆
从1926年到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数以万计的烈士在雨花台和南京周边牺牲,仅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来自全国各省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最中在此为理想信念英勇就义。他们之中,有巾帼英烈张应春,中共创始人邓中夏,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烈士们,他们像一颗颗小小的雨花石,深深地埋在岁月的长河中,但他们的精神却如雨花石般,历经风雨,依然闪耀着莹润的光辉。
图为团队合照
硝烟散尽,弹痕犹在,丰碑镌英名,山河永不忘。南京,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在旧时代无数次炮火中满目疮痍,又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涅槃重生。登高远眺,俯瞰如今的南京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这盛世,最终如他们所愿。
新时代带来新征程和新挑战,但我们坚信,雨花英魂,浩气长存,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通讯员 李苗苗 潘晨旭 徐昕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