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7月12-27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同声同行·言扬四海”推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正式出发,前往新泰市禹村镇,通过推普课堂、经典阅读、民族文化传承、企业走访等活动,提升当地学生及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群众用字用语规范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当地乡村产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图)推普团队在乡村书屋合影
普语传四方, 同言共梦想——乡村书屋儿童推普课程
在远离都市喧嚣的绿色田野之间,有一间朴实无华的乡村书屋,这里的孩子们眼眸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为了给孩子们插上语言的翅膀,让他们能够自由翱翔在更广阔的知识天空,我们启动了一项特别的行动——“乡村儿童普通话播种计划”。
“b、p、m、f、d……”,我们的故事,从一个温暖的早晨开始。太阳刚刚露出笑脸,校园里就回荡起了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们精心准备了普通话晨读材料,孩子们一字一句地跟读,稚嫩的声音里充满了认真与坚持。这一刻,我们仿佛能听见普通话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悄悄发芽。
(图)乡村书屋晨读推普活动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趣味性,团队成员通过趣味绕口令、“火眼金睛”字词游戏、古诗词节拍诵读等多样化的活动,借助发音卡片,开展语音教学和训练,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发出普通话的基本音节。学生跟随团队成员反复练习,相互纠正语音和书写,完成当堂检测,对基本词汇进行听读辨析。此外,鼓励学生使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型创编对话,分小组进行汇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深他们对“说好普通话,学写规范字”的认同。
在为期五天的普通话训练营中,普通话成为推普团队成员与乡村儿童沟通的桥梁。成员们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发音、在故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每一堂课,都是一次语言的旅行,孩子们在旅途中学会了用普通话表达自我,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用普通话分享他们的梦想与故事。
(图)普通话基础教学课堂
团队考虑到当地回族村的特色,为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教学时将优秀民族文化与普通话相结合,开展绘画活动。鼓励乡村儿童用普通话创作故事、学习传统经典,构建普通话使用的现实生活场景。
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这份美好。无论是用铅笔勾勒轮廓,还是用水彩渲染背景,每一笔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他们画出的不只是民族文化,还有梦想;不只是经典故事,还有情感。每一幅画作都像是一个小宇宙,藏着孩子们无尽的奇思妙想。
(图)普通话+回族文化绘画课堂
在这样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儿童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一种精神的滋养。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经典阅读课堂。
在阅读课上,成员们引导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共同翻开那些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书本。孩子们的眼睛闪烁着好奇与渴望,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书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小王子》教会了他们爱与责任,《汤姆·索亚历险记》激发了他们的冒险精神。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用普通话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哪怕是最内向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也会勇敢地举起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讨论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提升了用普通话表达的能力。
(图)经典书籍阅读课堂
普语润民心, 腔正情更浓——村民普通话调查推广
为精确摸清当地回族村内普通话使用状况及学习需求,实践团成员还分组前往学校、市集、商店和居民家中,开展问卷调查,并在镇政府、学校附近广泛宣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通过实地调研,旨在制定详细的、定制化的推普计划,向村民们传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包括拼音、声调、常用词汇和简单的日常用语等。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的实际的推广方式,为村民们带来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快乐。”团队成员说道。不过,我们在调研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尽管普通话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与老一辈村民的交谈中,我们发现,普通话仍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方言是老一辈村民从小到大一直使用的交际工具,改变并非易事。不过,团队成员努力克服这一问题,通过制作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手册、沿街普通话推广、开办“公园里的普通话培训营”等活动,让更多的村民能够掌握普通话,享受到普通话带来的便利。
一位参加学习的村民表示:“以前因为说不好普通话,出去打工都不方便。现在有了这些大学生的帮助,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普通话,找到更好的工作。”
(图)村民普通话调研与推广
国语兴乡村, 共话中华情——走访乡镇产业
为充分了解当地推普需求和现状,团队成员与当地乡镇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切实提升群众用字用语规范性和规范意识的有效方案。禹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婷婷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强调建设文明乡镇、增强群众对自己社区和文化的认同感,都离不开语言的规范使用。她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大力开展推普活动来提升当地民众的普通话水平和使用意识。禹村镇副镇长马昭肯定了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并指出推广普及普通话对于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推普+教育+乡村振兴”是未来推普活动的重要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
同时,禹村镇一大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禹村镇党政办兼经贸办科员齐翔宇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当地“推普+助农”的相关工作。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扎实、热心服务群众的年轻干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队员们在参观后,深叹基层舞台大有可为,积累了青年干部推普助农的经验,在实践中培育爱农情怀,播撒扎根基层的种子。
此外,团队成员还走访了当地乡镇产业,包括中化现代农业乡村服务站、南峪村甘薯电商销售平台、银燕乳业牧场示范牧场等,力求将普通话推广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电商产业等相结合,开展“推普技能+”培训。参观完毕后,与当地农业、工业、手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了座谈会,了解了他们对于普通话学习和使用的问题及建议,为团队后续制作推普方案,探索当地“推普技能+”培训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实践团走访调研留影
山东师范大学“同声同行·言扬四海”推普实践团队,深入回族村推广普通话,不仅有助于增进公众对普通话的认识,也能促进更多的非汉族群体接触并了解汉文化,缩小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语通无界限,声声皆文明,普语连天地,激扬民族声”,实践队将以调研结果为基础,继续开展推普课堂和”推普技能+”培训,展现青年担当,奉献青春力量,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