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是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为更好地了解不同利益相关方在新一轮基本农田划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评估现有的补偿机制,探究提高种粮主体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的相关措施,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粮心守丰年”暑期兴农实践队于2024年7月赴常熟市梅李镇寨角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去探索保障种粮积极性的相关策略。
农民们每天迎着晨曦,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他们的双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他们的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他们对丰收的期盼,每一片田地都记录着他们的辛勤劳作。土地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
在与村干部以及当地种粮大户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集体经济的繁荣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村集体利用经济优势,购买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机械化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显著提升了产量和质量。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操作着这些现代化设备,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通过集体的力量,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集体经济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希望。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干部和农民进行交流访谈。通讯员 秦嘉悦 摄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追求城市生活和职业发展。这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后继乏人,粮食生产的重担如何传递到新一代手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种粮大户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他们的子女大多不愿意继续在田里劳作。比如,我们采访了一位糜师傅,他现在还算年轻,目前经营的田地是从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然而,他的女儿明确表示不愿意再在田里劳作。糜师傅也坦言,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农业,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语言里也充满了无奈之情。这些访谈让我意识到,农业代际传承的断层不仅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持续性,也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年轻一代对农业的兴趣和投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我们也从一些地方看到了未来农业经营的希望。例如王师傅,先前从事的是工程行业,于5年前开始从事农业种植。王师傅较为年轻,风险承担能力强,对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接受度高,投入大。通过这些新技术,一人经营了一千余亩的土地,还有相关余力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在未来也愿意承包更多土地来经营。王师傅的情况展示了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经营和多样化种植,农业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并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希望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农业代际传承的问题,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寨角村种粮大户进行访谈。通讯员 朱佳一 摄
我认为未来农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还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农业的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到农业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更是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升农业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合作。比如,推广村集体购置农用机械,让种粮大户能够共享资源和技术,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面对种粮大户和村集体成员的专业讨论,我意识到自己在农业技术、政策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和收获,它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应用、政策支持和市场运作。这次调研不仅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与寨角村村民的合影。通讯员 秦嘉悦 摄
活动在村委会的全力支持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结束。在本次活动中,我们意识到,乡土不仅是人们成长的地方,更是承载着无数回忆和情感的家园。它代表着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同时,对许多人来说,乡土不仅是生活的基础,更是文化和传统的传承之地。人们对乡土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深思熟虑,正是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讯员 朱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