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作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胜芳传薪队”实践团成员,7月21至7月25日,我们参加了2025年“三下乡”暑期调研活动,前往具有千年历史的胜芳古镇,围绕“赴胜芳古镇,燃文化传薪”主题展开实地考察。五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古镇的街巷巷弄,访谈了当地居民、商户、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了包括非遗拓印、南音乐会、小车会、乡艺总会等的传统文化活动,亲身参观了博物馆、王家大院、竹编酒馆、文昌阁、戏楼在内的文化圣地,也品尝了地道的胜芳美食。
一、胜芳调研,景区参观,与文化圣地的交流
为了更好的了解胜芳民俗,通过广发调查问卷,与当地居民和游客深切交流。同时我们与胜芳的文化圣地开展对话。博物馆里,一件件老物件无声诉说着运河商贸的厚重历史。其中沙盘尽显胜芳古镇的历史气派;王家大院的深宅古建,精雕细琢,尽显传统民居的雅致与气度。在竹编酒馆小憩,感受手工艺的温度与酒香的醇厚。登临文昌阁,远眺古镇风貌,文风雅韵扑面而来。最后在古戏楼前,似乎仍能听到铿锵锣鼓、婉转唱腔……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胜芳博物馆何鑫供图
二、非遗拓印,与历史对话的指尖艺术
在霸州非遗小院,我们参加了非遗研学课,亲身体验了传统拓印技艺的制作过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尝试制作了传统拓印。清理拓面,敷上湿宣纸,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张嵌入纹路。待纸张稍干,用拓包蘸取适量墨汁,由浅至深均匀扑打,直至图文清晰呈现,揭下即可得拓片、胶水等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每个细节都需要耐心和技巧,这正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文价值。
三、胜芳乡艺总会,文化守护者的坚守与执着
传承人许士杰老师向我们介绍,胜芳花会始于明、盛于清,兴盛时有“七十二道会”之说。现在的胜芳自有的花会已恢复约50多道。总会负责协调各类民俗活动,如今年正月十五的来自各地的70道花会参与,包括本地的45道花会和来自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的25道花会,规模为近几年之最。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乡艺总会不仅在组织民俗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是京津冀地区文化交往的桥梁。来自京津的数道花会也参与到胜芳的活动中,与胜芳花会一起展现技艺、交流心得。这些都是文化传承人的努力成果,感谢胜芳乡艺总会的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
图为实践团队对许士杰老师的专访王杨警供图
三.南音乐会,千年古韵的心灵洗礼
南音乐会是胜芳古镇的另一项文化瑰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乐会在胜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们有幸观看了由杨梦喜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的南音乐会的表演。当听到由南音乐会展现的《歌唱祖国》,内心不禁感叹,古朴韵律奏响爱国深情,传统丝竹与现代情感交织,令人心潮澎湃、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不仅在节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传承人杨梦喜老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南音乐不断发展壮大。坚信在政府扶持、传承人坚守与年轻血液注入的多重助力下,互联网+的创新下,让这份珍贵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而璀璨的生命力。
图为南音乐会集体演奏八板王珺熙供图
四、小车会,坚守中的美丽与悠久
我们邀请了刘彦河等三位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小车会悠久的历史小车。小车会曾受到乾隆皇帝的皇封,每年摆会时胜芳古镇都会邀请小车会。北梨园小车会以剧团中的一出戏《鹦鹉记》为蓝本逐渐丰富和演变而成。小车会演绎的是发生在周朝的一个后宫故事,当时西周的附属国进贡给西周三件国宝:温凉玉盏杯、醒酒毡、白鹦鹉。当时的西宫娘娘为了陷害苏娘娘,把这三件国宝毁坏后嫁祸于苏娘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逃亡搬兵的故事。三位传承人也热情向我们展示了小车会的表演道具和服装,受益良多。
图为实践团队与小车会传承人的合照王珺熙供图
五、特色美食,舌尖上的文化记忆
胜芳的美食文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品尝了百年老字号“北桥炸糕”,其历史已有100年左右。胜芳炸糕松软酥脆,口感独特,表面一层金黄的酥皮,吃起来特别爽脆。薛记糕点是近百年历史的四代老字号,为市级非遗,其传统手工制作的枣泥酥和牛舌饼甚是美味。酥皮吕同为市级非遗,三代传承,其主打的京式酥皮糕点口感细腻,回味无穷。
穿梭于胜芳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感受到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气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鲜活力量,这里每一道花会、每一种手艺、每一个景点,每一口美食,都在诉说着胜芳古镇的无限可能。
通讯员:范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