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的群山之中,十堰市张湾区隐藏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工业记忆的场馆——东风故里史料馆。这里不仅记录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峥嵘岁月,更铭刻着无数建设者用热血铸就的“三线精神”。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史料馆,探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感受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历史回眸:三线建设中的“东风摇篮”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工业生产力向中西部转移。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公司前身)在十堰的深山沟壑中奠基,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工人和退伍军人汇聚于此,用“干打垒”住房、人拉肩扛的土办法,在“一无所有”中建起了中国最大的卡车生产基地。
东风故里史料馆通过实物展陈、影像资料、场景复原等形式,生动再现了这段历史:锈迹斑斑的老式机床、泛黄的设计手稿、简陋的生活用具,诉说着当年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沙盘模型还原了十堰从偏僻山村到“车城”的蜕变历程,彰显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意义。
精神丰碑:三线精神的时代回响
“三线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史料馆特别设置了“人物风采”展区,记录下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有工程师在煤油灯下熬夜绘图的执着,有女工徒手搬运零件的坚韧,还有父子两代人接力坚守的传承。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今年75岁的原二汽老工人王建国在参观时感慨,“当年我们住芦席棚、喝黄泥水,但没人喊苦,因为心里装着‘造出中国自己的汽车’的信念。”如今,这种精神仍激励着十堰新一代产业工人。
现实意义: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桥梁
近年来,东风故里史料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打卡地,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学生和党员干部前来学习。
东风故里史料馆内景(馆内通过雕塑、壁画等重现三线建设场景 )十堰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史料馆不仅保存了工业遗产,更构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三线精神中的奋斗基因,正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动力。”
当前,十堰正依托“东风故里”品牌,推动“工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三线文化产业园,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城市创新的源泉。正如史料馆结语所写:“那些在山沟里点燃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这,就是三线精神的答案。”
记者手记
站在史料馆门前
东风故里史料馆外观(简洁的建筑外观承载厚重历史 )远处是现代东风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线,近处是锈迹斑驳的老式卡车。时空交错间,三线精神跨越半个世纪依然鲜活——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自力更生、拼搏奉献的底色永不褪色。(通讯员: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