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坚实的脚步声踏破山林的寂静;正午,风力灭火机的轰鸣声在训练场上回荡;深夜,理论学习室的灯光下是指战员们专注的面庞……这就是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日常训练的缩影。他们用汗水浇灌技能,用理论武装头脑,只为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守护好脚下的每一片绿水青山。

1.体能极限:挑战自我,锻造“铁脚板”和“硬身板”
森林火场往往地处陡峭偏僻之地,指战员们必须依靠双脚与火魔赛跑。体能,是一切救援行动的基础。训练场上,指战员们身着橙色救援服,背负着超过20公斤的灭火装备,在400米携装突击的跑道上奋力奔跑。“冲起来!快!再快一点!”队友的呐喊声不绝于耳。五公里跑、单双杠练习、核心力量训练……每一次力竭边缘的坚持,都是对意志的极大考验。
“火场情况瞬息万变,没有过硬的体能,别说灭火救人,连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二级消防士邱浩一边擦拭汗水一边说,“平时的‘极限’训练,就是为了战时的‘平安’归来。多流一滴汗,火场上就多一分底气和胜算。”


2.装备精通:人装结合,磨砺“杀手锏”和“新利器”
熟练操作装备是消防的核心技能。“启动、风速控制、协同推进,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准无误。”指战员李世科正在反复练习风力灭火机的操作。只见他动作娴熟,强大的风力精准地扑向模拟火点。与此同时,在另一片训练区域,水泵分队的训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指战员们协同配合,快速铺设水带、启动水泵、连接接口,一系列动作紧张有序,一条条白色的“水龙”从枪口喷涌而出,精准命中模拟火点。这种以水灭火的方式是遏制火势的关键手段,通过反复锤炼水泵的快速部署和远程输水能力,确保了在复杂地形下也能迅速建立起一条扑救火灾的“生命线”。


3.理论武装:深研装备原理,锻造“最强大脑”
森林灭火,不仅需要勇往直前的血性,更离不开对手中装备的深刻理解与科学运用。在理论学习教室内,一场关于“王牌”装备——水泵与风力灭火机的专题理论讲解正在进行,气氛专注而热烈。装备讲解员从两种装备的工作原理、最佳适用场景、操作极限参数,讲到不同地形、植被条件下的战术搭配选择,将枯燥的说明书变成了生动的火场决策指南。指战员们认真记录,积极提问,深刻认识到只有精通装备的“脾性”,才能避免在火场上“掉链子”。
“装备是冰冷的,但运用装备的头脑必须是火热的。懂了水泵为什么能‘爬山’,明白了风机的风如何‘熄火’,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装备的主人,而不是简单的操作手。”中队长亚力坤在总结时强调,“将装备理论内化于心,就是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火场中,能瞬间选出最佳工具,打出最有效的组合拳,实现科学、安全、高效的扑救。”


汗水,铸就的是对职责的忠诚;智慧,守护的是绵延的青山。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的指战员们正不断将体能、技能与理论融会贯通,锤炼成一支文武兼备、敢打必胜的救援尖兵。他们用实际行动宣告:这片绿水青山,由我们守护!(作者:李俊华)